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赠礼,南巡终点 (第1/2页)
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动,一场颠覆大明政权的阴谋已经徐徐展开。
仅是两日后,宁王府的太监纷纷出动,一份份喜帖由小紫禁城之称的宁王城送出,宁王决定提前举办寿宴。
朱奠培在位四十四年,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现在以寿宴的名义宴请南昌城的重要官员,还真没有几个敢不给这位老宁王面子的。
受邀请的江南官员除了江西巡抚和江西总兵外,便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等高级官员。
此次知晓内情的人都已经明白,宁王朱奠培将在王府设下的鸿门宴,属于大明江西省会的南昌城即将易主。
一旦宁王朱奠培在南昌起事,而京城那边进行配合的话,国祚一百余年的大明王朝将会进入一场大动荡中。
弘治五年的十一月底,已经是深秋时节。
秋日的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和班驳的树影,正洒落在一条青石跟运河并行的板路上,闪烁着金色的光点。
运河边老树的叶子在秋风的轻抚下,缓缓变黄、变红,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油画。每当微风吹过,这些叶子便轻盈地飘落,铺满了青石板路,亦会落在运河顺流水而去。
在苏州城官民的送行中,金碧辉煌的皇船重新启程,正缓缓朝着最后一个目的地而去,亦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美食荒漠。
“草民恭送明君,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州城的百姓比迎接之时来得更多,现在的苏州城是真正的万人空巷了,正是朝着缓缓南下的皇船跪送道。
“别了,苏州!”身穿龙袍的朱祐樘感受到这帮百姓对自己的爱戴,亦是朝着自己的子民挥了挥手。
虽然天子朱祐樘离开,但亦给苏州城的商人赠送了一份厚礼。
皇家钱庄此次亦是跟随南下,只是他的使命并不是保护君主,而是肩负着一项新的使命——提振华夏经济。
既然是要禁止白银流通,那亦得想办法将新银元注入市场,而最有效的方式正是向目标群体发放低息贷款。
根据后世的经济学原理可知,低息贷款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从而鼓励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扩大生产。
这有助于提升产能、增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复苏,而苏州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个新的试验田。
正是弘治五年天子弘治此次南巡至苏州,通过皇家钱庄发放低息贷款,从而成功给苏州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单从后世鼎鼎大名丝绸大王李家诚和轮船大王陈大明的传记,便可以知晓这个经济抉择的重要性,亦是华夏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李家诚是苏州城普普通通的一个丝绸作坊主,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诚信经营、质量至上的原则,在业界赢得良好的口碑。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的丝绸作坊主已经出现了兼并浪潮,通过种种手段达到兼并目标作坊。
李家诚的李氏丝绸作坊凭借着精湛的织造技艺和诚信的经营理念,吸引了一批忠心的织工跟随于他。这些织工们都是手艺精湛、勤劳肯干的人,亦是李氏丝绸品质的最强保证。
徐氏丝绸作坊正是看到了李氏作坊的价值,还有李氏作坊的潜在威胁,所以便决定要吞并掉李家诚的李氏丝绸作坊。
在李家诚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原东家那里买下李氏丝绸作坊的地,而后进行了大幅度涨租。
李家诚因要赶工期守住李氏丝绸的信誉,所以被迫接受此次涨租,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结果半个月后,他因上了徐氏的套损失一大批货,现在的现金链已经断了,偏偏又遭到徐氏要求涨租。
面对持续上涨的租金,他深知如果不尽快搬迁到租金更为合理的地方,作坊的经营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但是,搬迁所需的费用对于目前的李家诚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正当李家诚为此焦头烂额之际,他意外得知新设立的皇家钱庄推出低息贷款的政策。对他而言,无异于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溺水时的一根救命绳。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即前往皇家钱庄提交了贷款申请,接受命运的新安排或者戏弄。
“我真的可以从贵钱庄贷款?”
“不错!鉴于你的信誉十分良好,我们皇家钱庄可以给你们发放搬迁作坊的贷款!”
经过一个比较简单的等待和审核,李家诚拿到了一笔低息贷款,顿时让他欣喜若狂,亦是看到了李氏丝绸作坊做大做强的希望。
他此次理直气壮地拒绝了徐氏无理的涨租要求,在拿到皇家钱庄的贷款后,便即刻着手作坊的搬迁事宜。
由于这笔钱足够他寻找离码头更近的地方,所以他当天便着手安排搬迁,此次的搬迁亦很快给他带来了好运。
纵观他商业传奇的一生,属于李氏丝绸的时代以此为基点,李家诚和织工们共同打造响彻整个世界的丝绸品牌。
至于另一个人物,便是属于京杭船王陈大明的时代。
虽然京杭大运河存在种种弊病,但亦养育一方百姓,更是滋养着活跃在这一条运河上的许许多多的人。
大明现在的经济欣欣向荣,京杭大运河上船只往来如梭,各色人等汇聚于此,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在这众多船主中,陈大明其实是极不起眼的一个。
陈大明自幼便跟随父辈在运河上讨生活,积累了丰富的航运经验,特别有一双堪比天气预报的慧眼。
由于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因此也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他们共同经营着一艘货船,在运河上南来北往,虽辛苦却也乐在其中。
然而,近年来陈大明的船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于船只老化破损严重,频繁的维修使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大型的运输订单又因船只状况不佳而屡屡失之交臂。
陈大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这艘货船,别说接下大单赚大钱,自己的生计都存在问题,甚至可能跟随货物一起葬身运河之上。
这一日,陈大明运送货物来到苏州城,在茶馆中听闻皇家钱庄开始对外放贷,利息极低。
他心中一动,却又有些将信将疑。毕竟,他这样的平民百姓想要从朝廷的钱庄低息借到钱,无异于天方夜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