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开小会 (第2/2页)
但他的官职是南阳太守,镇西将军,却因为资历原因始终没加刺史。
反而是刺史一职是由一位桓家宗室,琅琊王桓璘担任。桓璘是老皇帝桓宣的侄子,所以这个任命实际上有制衡的意思在里面,而桓璘在任上是只管捞钱,毕竟建邺这边斗富的规模太凶了,不在外镇多捞点,等回了建邺可就没机会了。
实心用事的沈穆之自然是跟他的名义上这位上司矛盾重重,这些甚至是不需要特意调查就能得到的情报。
刘绛以前觉得李家这些人里,李如愿和李煦的是最有智慧的,现在看来这个干二哥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姓李,还排行第二,这种人物应该会很猛吧?
哎,不对啊?这剧本怎么有一点眼熟呢,把老大留家里看家,带着老二一起清君侧...这很靖难。
但刘绛又马上意识到,李如愿本事不说,但这个大义上的名分是远不如朱棣皇族身份来的硬。
所以赢下了建邺这场乱局之后,如何治理江东,掌控朝堂,削平外镇群雄才是真正的考验。
这就是李氏清君侧,和朱氏靖难的差别。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李如愿跟董卓还蛮像的,那么动作的义子是吕布...等会?卧槽,我是奉先?
已知我姓刘,在陆家当过家奴,认了姓李的当干爹...卧槽,我特么妥妥的三姓家奴啊?
草,这生态位...那我的貂蝉在哪里?
刘绛是一边听着众人陈词,一边脑袋里胡思乱想些没用的演义剧情。
不管谁说话他都点头,好像是在附和一样。
“依我看,不如压着谢盎的家眷上阵,逼他投降!”
“这样做未免太盛气凌人了,不如让一个谢家人带去手书劝降...”
“只是如今兵力不足,我们跟南岸联军作战的时候,齐王坐视不理,只是担心跟齐王约战之士,南岸联军外一有所异动,”
刘绛听到这里,却突然没忍住笑了,缺人?外面有的是啊...毛襄则悄悄踢了他一脚,示意他这场合别乱笑。
李如愿却注意到他了:“大红可有话说?”
“义父,今早出来议事路上,我打听了一下建邺的米价已经涨到万钱一升了,百姓饿死了不少...”
见众人都看着他,似乎没明白他想表达什么,刘绛想了想继续道:“若是我们现在粮食充足,不如多招募些士兵...”
众人闻言直接愣住了,因为这事就没人想起来过。
建邺地区因为战乱被封锁,米价飞涨,物资不足...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建邺地区的百姓们可是参军热情严重不足,李如愿带兵打进来之前太子桓缜募兵没人肯从军,最后只能释放囚犯,武装起来。
北军招兵还是没人从军,最后只能废奴为民,靠着这个政策招募了数千家奴。
李如愿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董卓、苏峻、王敦都是怎么败亡的?所以人心还是得顾忌,所以他严格约束军队,保护了大部分的官员家眷。其实都是为了战后好平息事态。
这种情况下,北军的兵力实际上是有些不足用的。
但此前募兵没人肯来,也就放弃了从建邺在募兵的想法,但现在刘绛提出这个时候募兵,却是跟以往大不相同了。
都快饿死了,米价这么高,你还会拒绝当兵吃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