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八零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五十八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五十八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五十八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2/2页)
  
  这还是因为去年高炉炼铁的速度太慢了,朱云峰已经从现代搞了很多制氧设备,但高炉炼铁再怎么设备齐全,一炉也得五六个小时。
  
  而电弧炉炼钢则只需要两个小时。
  
  另外还得建立焦炭炼制厂,炼铁厂,搭建无数个高炉,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否则光靠朱云峰运来的三百多个小型电弧炉,以每台每两个小时可以炼制五到八吨钢来算。一天哪怕只开工16个小时,一年炼制四五百万吨也是轻轻松松。
  
  不过随着焦炭和铁的产量提升,钢的产量也会迅速增多。
  
  今年预计年产钢至少三百万吨以上。
  
  朝廷再建立了几个钢制品加工厂,从现代购买了大量工具,包括简易加工车床,用于制造农具、厨具,在全国各地建立供销社卖给农民。
  
  除此之外,还有糖厂、罐头厂、食品加工厂、玻璃制品厂等等,基本上依靠现代科技,大明的建设能达到二战前后的水平。
  
  当然。
  
  还是那句话。
  
  由于没有全面铺开。
  
  没有自己的基础工业能力,无法造设备,就只能从现代购置设备。
  
  而从现代购置设备的弊端就是量小,而且设备没有检修的能力,一旦坏了也很麻烦。
  
  因而包括糖制品、罐头制品、玻璃制品等等,都还只是一两个工厂,产量很低,只供应给权贵与富人。
  
  民间还未普及,想要真正等经济发展起来,商品流通到全国各地,至少得大明有自己生产机器的能力,还需要时间建设。
  
  只能说有两界传送门的情况下,大明的发展速度远比单纯的过去一个穿越者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知识、科技产品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再点科技树从头开始,方便太多。
  
  但同样的。
  
  由于大明没有进行过扫盲运动,识字率太低,导致即便是新知识,也只能进行小规模试点。
  
  包括教育。
  
  朱标在洪武十三年初就成立了南京学校。
  
  一边广招孩童,学习基础认字知识,一边也招收一些有文化的秀才,开展新式的数理化教育。
  
  将近三年过去,也仅仅培养出了一批拥有高中学历的知识份子而已。
  
  即便是这样也已经不错了。
  
  一来能够找过来的都是高智商聪明人,如果跟不上学习进度就会被淘汰。
  
  二来都是看视频名师辅导,学起东西来也很透彻。
  
  到洪武十六年九月份的时候,第一批学生通过了考试,成功从南京大学毕业。
  
  这些人之前都是十五六岁就考中了秀才的天才,智商和学习能力在这个年龄段达到了顶峰。
  
  考试内容则是朱云峰从现代搞过来的大量高中考试试卷以及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试卷,能通过的便可以毕业。
  
  在他们毕业的那一天,朱标亲自来到了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对这些人委以重任,宣布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将前往各县,担任训导。
  
  同时三司挑拨经费给礼部,再由礼部出钱,于各县修新学校,招收学生,进行一定数理化教育。
  
  最主要的就是开扫盲班,免费读书认字。
  
  虽然不是每个县就一人,但基本上每个县也就三五人左右。
  
  这一幕就像是后世对一个刚高考完的高中毕业生说:“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高中毕业生了,某县要开一所新学校,你去担任校长吧。”
  
  听起来很滑稽,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朱标已经在全国开展扫盲工作,可效果并不理想,读书人少,文盲太多,教育体制也不成熟。
  
  为此他只能不断做出变革,调整教育资源,先要让一部分人认识字,再先认识字的人带动后认识字的人,才能推动全面扫盲运动以及教育发展。
  
  这个过程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哪怕有现成的教材和科学知识,也不是一会儿工夫就能让全民文化水平提高。
  
  但有钱开学校,有现成的教材和科学知识,这个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比我国后世49年发展教育,一直到2000年后,才完成了全面教育普及会好得多。
  
  再加上大明的人口没有后世那么多,需要的全民扫盲工作量也没有那么大。可能不需要五十年,三十年左右,应该就可以完成现代化教育。
  
  只是万事开头难,眼下也只能一步步走。
  
  除了关心教育之外,朱标还多次亲临各工厂指导工作,主要在于要多培养技术熟练的工人,严格保证质量等等。
  
  现在大明也算是走上了正轨,初期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前三年皇庄培养了一批熟练的现代农业技术从事人员、畜牧业从事人员、兽医、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为大明的建设打下基础。
  
  如今也到了收获的时候。
  
  虽然这些人依旧不多,可足以慢慢发展壮大,等再过几年,建立一个初步工业规模,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应该不算难事。
  
  而九月份派遣了第一批毕业学生去各地开设新学校之后。
  
  朱标又于十月份前往苏州东海海军基地,看看大明第一支海军的情况。
  
  如今海军可以说如日中天,随着东海舰队一举扫平日本,在国内声势浩大了起来。
  
  铁甲舰下饺子一样,又组建了南海舰队。
  
  朱标勉励了一番东海舰队,在十一月份又去了趟池州视察当地建设的一个小型炼钢厂,以及新修的铁路情况。
  
  直到洪武十六年年底,朱标才停下了忙碌了一年的生活,从太平府赶回来。
  
  有了修第一条铁路的经验,朝廷拨款开始修第二条、第三条。
  
  与后世直接修长铁路不同,大明的修铁路方式是先把南方各州府连通起来,就近原则。
  
  而且都是短程铁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东南沿海铁路网。
  
  之所以这样也没办法。
  
  一来他们还没有技术在长江上造大桥过铁路。
  
  二来南方是经济农业中心,出海口也在南方,因此先在南方修铁路,也是为了运送原材料方便。
  
  比如南方已经改稻为桑,种各种经济作物,甜菜甘蔗之类可以迅速运到南京的制糖工厂,通过机器制造成糖果。
  
  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向与方式自然也不同嘛。
  
  但不管怎么样。
  
  今年大明的发展如火如荼,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未来前途自然一片光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